懸魚,作為一種裝飾語言,多出現在懸山頂、硬山頂等民用建筑中,在宮廷建筑中,幾乎看不到此類裝飾。
懸魚是一種建筑裝飾件位于懸山或歇山建筑兩端山面的博風板下垂于正脊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為最初為魚形并從山面頂端懸垂所以稱為懸魚。
“懸魚”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元素至少在唐代的建筑中就已經出現在唐代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中已經有云紋懸魚。
懸魚在在發展的過程中魚的形象漸漸變得抽象、簡化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形式有的甚至變換成了蝙蝠以取“?!敝?/span>。
懸魚在我國主要出現在中原、三晉、浙閩、西南地區因地域文化不同懸魚呈現了不同的視覺效果中原三晉地區出現的懸魚形式基本代表了北方的裝飾風格體現出大氣、豪放、渾厚的感官效果。
懸魚、惹草、搏風板、獸吻瓦當、滴水,渾然的琉璃色、花紋、圖案雕刻精細,金黃、碧綠、孔雀藍三種顏色交相輝映這樣的畫卷常在山西地區常常見到。
浙閩地區,多以木材質配有“壬”“葵”等字體表達了祈水樂民的寓意而懸魚做為傳遞人們美好祝福的實物,在這一地區表現的尤為多樣環形雙魚的經典圖案象征交合、繁衍因“魚腹多子”體現了多子多孫的心愿加上蓮花祈“連年有余”牡丹祈“富貴有余”梅花祈“福祿財喜壽”五福銅錢與蝙蝠祈“福在眼前”等美好的祝愿,出現在懸魚的圖案當中。
西南地區云南建筑中的懸魚圖案大多抽象化,木材質多線條構成的幾何圖案,刷大紅漆料展現了異樣的情趣風格。懸魚覆蓋在博風板合角處的罅隙位置,不僅保護了合角處不受雨雪侵襲,同時可以美化接縫也從結構上起到了穩定博風板的作用。并且還庇護了檁條端頭有效地防止了木制建筑過早斑駁懸魚這一建筑裝飾構件,因常雕有魚形圖案而得名有著多種造型和含意一因為古民居多為木結構,怕火而魚為水中之物象征水,可克火,有的懸魚造型直接有“水”字和“魚”、“蓮花”等結合起來加深了“水克火”的含義闡釋了人們祈福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懸魚的形象除本身有水的間接寓意之外還有利用其諧音取吉祥之意:魚,余也,裕也。有的還加上蓮花,以祈“連年有余”、“吉慶有余”等。有的懸魚構件雕兩條尾部相交的魚上有“水”字,討口彩,寓意“雙魚喜慶”。有些直接應用了“陰陽魚”形成明顯的太極圖,太極圖是我國古代用一種圓形的圖像表示陰陽對立的統一體在哲學上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民居建筑活動中則表現出重視自然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力求與自然融合協調的意識。
民居屋頂脊檁的懸魚隨著不斷演化后期已完全脫離魚的形象而變為蓮花狀、卷云如意等形狀取其“萬事如意”之意其造型的構成形式豐富多樣如對稱式、均衡式、自由式等中國傳統的圖案、雕刻造型但習慣上仍稱懸魚